第四卷:为了谁 第168章厉兵秣马娃娃兵-《未蓝启示录》


    第(3/3)页

    头盔:14顶 QGF-171芳纶头盔,配备了夜视仪底座。

    单兵通讯器:14台短程战术对讲机,有效通讯距离5公里,确保小队内部指挥畅通。

    光学设备:4具便携式微光夜视仪,用于夜间执勤和行动。

    工兵装备:配套的多功能工兵锹、战术手斧、爆破索等若干。

    配套的5.8mm、7.62mm步枪弹共计 20,000发,防御型手雷、烟雾弹各20枚,单兵医疗包、单日口粮等基础补给品14份。

    好吧,确实需要开大一点的船过来。

    于是,易风最早从黑袍人手里弄来的拖网渔船就堂而皇之的成了罗大福驻岛小分队的专属座驾,为了这批装备第一次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湾仔基地的视线中。

    当这些军用装备摆在墓岛馒头山酒店的大堂内时,雅克布的脸色逐渐变得郑重起来。

    “怕有人来寻仇?”雅克布跟乌不图嘀咕。

    “应该有考量,大概更担心来的不是人,也算是有备无患。”乌不图微微点头。

    “加上佣兵留下的装备,大人和大点的孩子应该都够用了。”雅克布合计了一下。

    “那就动起来,多学多练,将来都能用上,总不能大人孩子一起混吃等死。”乌不图看着面前一大群人,手指敲了敲沙发扶手。

    AC228年11月4日。

    岛屿东侧一片平地,过去是停车场,如今口令声与稚嫩的应答声交织。

    乌不图背着手,如同一棵苍劲的古松,立于场中。他的面前,是排列虽不算齐整但态度认真的队伍——以罗大福为首的十四名船员、尚小南等原有年轻人,以及所有超过八岁的孤儿。

    “腰挺直!眼睛要放光!”乌不图的声音不高,却如同带着金属般的质感,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他要灌输的并非花哨的格斗,而是实用的警惕性培养、体能基础和简单的武器握持姿势。连那些半大的孩子,也一脸严肃地跟着比划,他们知道,乌爷爷教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自己未来能顺利活下去。

    不远处,轮椅上的乌兰,正利用训练间隙,用一块白板上写字,给小一些的几个孩子启蒙。她不仅教识字算数,也会讲历史故事,讲世界的风土人情,只是时不时就拐到她总装备部的老本行。

    “学会了知识才能造出厉害的武器,才能保卫我们这个小岛,让坏人离咱们远远的就被你造的大炮给揍趴下了。”

    “阿姨,我要学造大炮。”

    “我要学造厉害的飞机。”

    孩子们兴趣满满。

    “那先学会‘大炮’和‘飞机’两个字。还有学会自己的名字,顺便学会认识别人的名字。”

    “为什么要认识别人的名字呀?”

    “大家想想一下,沙滩上将来很多门差不多的大炮摆在一起,有些写着‘王凝的大炮’、有些写着‘肖雨的大炮’、‘孙明的大炮’,其中孙明的一门大炮最厉害,一炮就把敌人的船炸沉了,易风哥哥问谁造的炮,奖励鸡腿!学会自己和别人的名字就不怕领错鸡腿了。对了,顺便‘鸡腿’两个字也学了。”

    乌兰的学堂是分年龄分时段的,那些训练的孩子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层次,分批跟乌兰学习知识。

    上午军训过后,岛上也会变成各种“技能学堂”。

    在码头和那艘作为教具的拖网渔船上,罗大福粗犷的嗓门回荡着:“看好了!缆绳要这么系,风浪来了才不会被冲走!这里坏了要这样补!”他和他几个船员带着年龄大些的男孩子围着渔船忙上忙下。

    老渔民蓝光则带着一小组人,在礁石区传授看天识海、寻找渔场的经验。他的老伴喻翠平也没闲着,带着妇女们处理渔获,如何晾晒、如何腌制,将易腐的鱼肉转化为能够长期储存的食物。

    在由旧酒店工具房改造的“电工车间”里,老边正对着一群好奇的孩子,拆解着一个废旧发电机。“电工,懂了就不难,关键要多看、多学、多练。当然跟乌兰学知识也很重要,不然电路图都看不懂。”他推了推眼镜,耐心讲解着最基本的电路原理和维修技巧,“咱们岛上能发电的板就这么多,坏了不会修就会缺电……”

    厨房区域飘出香味,张新平也在教徒弟。如何在物资有限的情况下凑合凑合搞出些有营养的饭,如何利用野菜和有限的调味品,都是他传授的重点。他的妻子王慧,则带着年纪稍大的女孩们整理内务、学习缝补衣服,维护环境卫生,嘴里一边念叨一边干。

    “干净了就能少生病,少生病就少死人。”她的话简单而朴实。

    雅克布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岛屿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落。他身边随着几个手脚麻利的大孩子和几个年轻船员,检查着各处依托地形设置的机关和预警装置。

    废弃的渔网、削尖的竹签、利用重力制作的落石陷阱……把有限的工具、实践,与无限的诡诈与生存智慧,融入到墓岛的角角落落。

    “最好的战斗,是不用打就能赢。”他边指点年轻人们干活:“要让敌人觉得,踏上这座岛,寸步难行,咱们就赢了一半了。”

    别墅附近的树林里,尚小南有点小嘚瑟,因为易风跟在他身后正观摩他嫁接果树。

    “风哥,学会了吗,要不要我动作慢点?”尚小南很有些诲人不倦的意思,何况身边确实也围着几个孩子,不知道是看热闹还是学技术的。

    “我就想看看你是真会还是假会,如果发现你在吹牛,这些我跑了大老远还是用船运回来的果树,我就准备直接拿起来抽你。”易风一脸一言不合就开揍的表情,周围的孩子一起笑嘻嘻的看热闹。

    “风哥,您瞧好吧!”尚小南扬一扬眉毛,显得专业而自信。

    酒店里,宋佳就是一位精明的大管家,统筹着所有的物资。每一板鱼,每一斤米,每一件工具,都登记在册,放置有序。

    大家都在忙,总要有人看孩子,尤其是那些小不点,于是年轻的赵倩就化身成了幼儿园的漂亮阿姨。雅琪、蓉蓉等小不点跟着赵倩东奔西跑在沙滩上玩儿的不亦乐乎。

    夜晚,当篝火燃起,人们围坐在一起。或许食物依旧简单,环境依旧艰苦,但岛上不再只有死寂的绝望。有乌兰讲述的过去世界各地的故事,有尚小南对嫁接果树丰收的展望,有罗大福豪迈的高谈阔论,也有孩子们逐渐响亮的笑声。

    墓岛,似乎一下子就变得生机勃勃。

    每一个人,无论老幼,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艘栖身的小船上添一块木板,加一片风帆。人间的温暖以一种最原始也最坚定的方式,悄然传递。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