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以点代面,几乎可以全方位的影响周边。封建王朝对国家的治理,更多倾向于维持稳定和农业生产,几乎没有什么工商发展的概念。 不过,朱慈炅以四大皇店为基础的皇店司,在南直的三大资本集团都是发展工商,几乎解决了大明的流民麻烦和财政问题,越来越多的官员也开始跟进小皇帝的执政思路了。 在建的青岛新城和青岛港,上海新城和上海港,都出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尤其是上海,商人和民工的涌入让这个小县城几乎是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从上海归来的王在晋和吴淳夫都不是死脑筋,他们都非常直观的感受到了大明的这种积极变化,对郧阳经济特区的看法,他们其实相对开明。 王在晋不反对再弄一个上海、青岛,他反对的只是郧阳,他觉得郧阳没有上海和青岛的潜力,不值得。 王在晋见朱慈炅听了吴淳夫的话陷入沉思,忍不住轻声开口。 “当时,老夫记得你在船上说过,发展工商都需要有支柱产业。苏州靠丝绸,扬州靠盐业,南京是留都,上海靠开海和造船等,青岛未来可能也有海运,郧阳靠什么?” 吴淳夫吴当时愣了一下,声音有点低。 “江运也未尝不能带动一些产业。” 王在晋摇摇头。 “郧阳你我都未去过的,但老夫查过资料,那里都是山区丘陵和河谷,没有南直的地理优势,也没有青岛的海运中转潜力的。 以老夫浅见,如果一定要选一座沟通南北的地方,老夫更看好通州和天津。这两个地方更值得投入重金,必定能够很快得利。” 吴淳夫也不同意。 “通州和天津都离北京太近了,他们必然是被北京影响,不可能影响北京和周边。天津还好有点,通州甚至都要算北京的附郭了,虽然得利快,但长远来看,不如郧阳的。” 王在晋点头。 “有道理。但为什么不选汉中呢?汉中有平原,潜力比郧阳大得多的。” 吴淳夫看了眼低头写字的朱慈炅。 “或许正是因为汉中有平原,更适合农业,而非工商。再说,有秦岭和大巴山屏障,汉中影响太有限了。我相信陛下选择郧阳一定是深思熟虑过的。” 王在晋冷哼一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