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黄河又不是咱们的.....大不了跑到金陵、常州去。 城里学手艺的地方多,还怕没法过活么?” 显然这个河夫不是本地人。 贾琮虽然听不到他们说话,但看这个情景,问题很多! “河工有苏州派来的吗?” “我调查过一下。” 管潮升回答:“本地有些河夫不能胜任,很多老弱病残。 鲁总河上书,从苏、松、嘉、杭。 湖调过来的人有两万......” 贾琮心下不喜,并不是他不喜欢苏州人! 无论河工还是从军,他都不赞同招城里的市井之徒。 而且。 贾琮计划里面,必须从河夫之中选拔一批河兵常驻。 再一个。 鲁总河先发工钱的做法,实在要不得! 有些人拿钱跑了,不仅亏大,也不好管理。 一一记下这些问题。 贾琮走下堡房斜坡,直往下面浅滩上搭建的木板路。 铁牛急道:“琮三爷小心点......” 伍三哥几个团团出来护卫,贾琮示意无妨。 有些河工也停下来看他,他并不发表什么演讲! 说了继续,又去摸摸仲尹旁边堆起来的一堆埽。 埽这种东西,七年前跟随到宛平。 贾琮已经见识过,只是那时凡事不能做主纯当历练。 这是一种作物秸秆混合粘土,再用绳麻牵连起来的东西! 乃是堵河常用备料。 贾琮摸摸凝结这方块的东西,好像是水泥。 但是这种水泥和现代的不一样,要知道水泥成分简单。 粘土、铁矿石、石灰、石膏,反应过程! 一个中学生也能推出来。 但是水泥生产过程是十分复杂、繁琐的。 至少亲自上阵的话,贾琮自己都觉得困难。 但是古代的工匠,着实不能小觑! 他们只是没有知识指导,技术是不低的! 看起来使用水泥,比起仅仅使用粘土、石灰。 粘性要更强、更稳固。 古代还有选择糯米来粘结城墙的,绝非玩笑。 明长城大多数是夯筑,存在至今! 明朝南京城也用过糯米,古人的智慧是不低的。 他挥手叫仲尹过来:“你们凝结土方、砖石、埽的。 叫做什么东西?” 仲尹跪了又起立:“回大人,叫做水泥,草民也不知道怎么做。 但淮安有几个厂,原先就做土方和砖石的。 这种水泥粘性可强呢,父辈们都没见过! 好像出来几年了,一年比一年不同,以前没这么硬。” “你们这工钱是月月有?怎么定的呢?” 仲尹并不知道水泥是贾琮提出来的。 上面的消息,他们所知甚少! 贾琮的这个问题让他不好回答,想了好久才道。 “工钱没有一定的,有的时候全是民间摊派! 家家户户都得种花柳、芦苇、屯土。 拿出秸秆、土方来,有的时候给钱,有的时候不给钱.....” 贾琮皱眉沉思。 看来徭役向完全由政府出钱转化,还需要一段时间。 明朝治河很失败,就是因为政治的控制力不行! 腐败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尽管有潘季驯这样的大家也无力回天。 相对来说,清朝这方面比较有成效。 但是清朝的贪污’腐’败也一如既往的严重! 仅仅堵大王庙决口,就用掉八十万两。 乾隆年间。 政府为治河出的钱,突破一千万大关。 落到实处的银子有一千万吗? 没有。 这个想都不用想,甚至不需要考证。 而今贾琮也见识到了,官场想要清如水,是永远不可能的! 看到贾琮似乎很累的样子。 仲尹试探地道:“大人要不要跟小民进去喝杯茶。 这三伏天晴的时候日头毒,要不就风雨大......” 贾琮摇摇头,举步上了牛皮、木板搭建的厢船。 厢船不是用来乘坐,而是专门用来水上施工的! 靴子踏上去,底下的水就浸到靴面上。 铁牛他们跟上来,仲尹举起脖子上的面巾,擦擦额头的汗! 见御史大人已经走到石坝下面,顿生崇拜之情。 “听说贾御史是个了不得的官,天杀星下凡。 一来就把咱们淮扬道的道台给办了。 那可是四品蓝色补子的道台......” “四品是大红哎,不是蓝色,那个道台杀官了。 贾御史怎能不办他呢,前儿御史行辕传出告示! 淮阴七州县赈灾,米粥得做到筷子插着不倒。 毛巾裹了不渗,这是真正为咱们小老百姓的青天大老爷呢!” “我还听说他要自个儿掏腰包,放到这条河上。 换做道台,哪肯呐......” 仲尹等一些河工民夫,于是就把崇敬而又敬畏的目光。 看向远处这位年轻的大人。 贾琮却无心享受他们的目光,滚滚黄河! 席卷了黄土高原、中原、苏北的河水就在眼前。 凶猛地朝东流去,那声音激烈、悲壮! 那颜色浑浊、泛黄,他也没有心情高唱几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而是看着减水坝里面的遥堤。 亲自巡视到今天,这才是他唯一满意的地方。 堵黄河的第一层是缕堤,一般不高。 太高了会承受不住黄河汛期的冲击力。 第二层是遥堤,比缕堤高,缕堤和遥堤之间留出数丈空地! 这些空地是专门把泥沙截留下的。 黄河携带最多的就是泥沙,泥沙也把沿岸庄稼裹得没有样子。 遥堤把你泥沙留住,还能使河岸的河床增高! 既避免向外流,也能护住黄河。 当然。 有这两层还是不够的,黄河泛滥,伏尸百万。 另一个时空李自成决开黄河,整个开封城都淹没了。 更何况淮安的里下河地区? 故此还需要设计一层减水坝来减压! 这减水坝按照古人的智慧,长宽高得按一比二比五来造。 这种比例是经过实践的最坚固的一种。 此外。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压,还必须开挖分流、引流的河道! 经过实践一般是“川”字形最合适。 当然。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