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所有这些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 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人力物力财力。 而是政治的控制力、运转效率。 文化是政治的外在表现,经济是内在表现也是决定性因素。 反过来。 政治决定了经济生产力,在封建社会! 已经注定了要根治黄河,是绝对不可能。 道理很简单。 封建政治决定了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支撑不起黄河这个负担。 所以,只能治标。 再回首现代的水库,很多东西也是不会也不能公开的! 必要时候让砖家出来辟谣一下,嗯嗯。 然后砖家被事实各种打脸...... 贾琮思忖一番,回了岸上的中间堡房! 这时鲁廉宪也到了。 招来河道衙门的同知、通判、佥事等管。 以及一部分河工代表。 河道衙门是按巡抚衙门的模型设计的! 一层层官员相当于厅长、局长、科长、处长。 差不多这个意思,区别只是他们专管河道。 拨款大多数就进了这些人的口袋。 “咳......本巡按也不多说什么! 这十三万,是本官的家底。” 贾琮使个眼色,贾芸把一摞银票拿出来。 贾琮道:“算是我的垫付,可勉强支撑数十天.....” 众河道衙门的官员,有的贪婪地盯了几秒银票。 这台州银票还是有信誉的,十三万银票! 差不多也能换到十万银子了。 有的则是羞愧的低头。 “贾巡按...这......” 鲁廉宪欲言又止,且不说贾琮这是在明火执仗地说明他在受贿! 就算把银子交出来,可这样当面做。 便让这些官脸上不好看,这十几万。 落到下面,又能有几万? “诸位大人和贾某人,和衷共济。” 贾琮按下鲁廉宪的话,似乎并不在意。 “贾某人这就回行辕写奏折,再请些银子。” 众官安下心来,贾琮带人走了! 鲁廉宪突然想起贾琮整治巫舟的手段,心下一凛。 笑道:“辜同知带我去办吧。” 同知是他的佐贰官,责无旁贷! 辜同知一听,心花怒放:“多谢大人,下官一定办好!” 其他科长处长,不禁眼红起来,十三万啊! 换成今天的rmb,少说六千万块。 鲁廉宪退居临时行辕的书房,那个幕僚又进来回禀。 “老爷,那些小的们又探访得一位美人是金陵王家的。 才二十几岁,嫁过一次! 美艳不低于原先那个姓秦的......” 并拿了图纸出来,鲁廉宪一看,果然是个美人! 幕僚又说王子胜并非官家,没了王子腾也是落魄了的。 娶她为妾并不犯法,鲁廉宪稍稍开怀。 “你下去打听打听王家的意思! 若是成了,少不了你五千两......” 远方的芦苇丛笼罩在夕阳的柔和光辉下。 近处的塔楼把守严密,因那湖面不平静。 三角形的楼层随波摇曳。 行辕卧室。 深思熟虑后的贾琮,在慢慢写着奏折! 从最右边的第一列,从上往下写,奏折写得很含蓄。 除了上次审巫舟一案,没有提起任何官员的不好。 但是条理清晰。 第一人力资源的分配、调动,“臣躬亲巡视,鲁总河宜甚”。 “民夫工银,酌情量之”。 写到此处。 妙玉哂笑:“我听说鲁大人与你不甚合,为什么帮他说话? 向你师姐提亲的过节,就这样一笔带过了?” “清江浦的河道总督,内阁六部选择的人,是有深意的! 鲁廉宪、鲁廉洁兄弟都是山东籍历城人。 扯不到任何派系,不党不争,这样的人选最合适。 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私废公和派系斗争。 不保他,又能怎么样?” 贾琮不谈秦可卿的事,以前在京城斗争,大多你死我活! 因为那帮官员和民生几乎没有联系。 而河道总督就不同了,让任何派系的人来,都不妥当。 鲁廉宪还算尽职尽责,为了让河道治理按部就班地顺利进行下去。 尽快解决水患,他必须得保住鲁总河。 第二是物力与财力。 贾琮列举出许多有力的原因,“别州县之人当差不力! 以不关己事想之”、“里下七州县父老自备秸秆芦苇土方,劳民过之”。 所以“工银不能不舍”! 但是要“舍之有道”,不能“永成定额”。 第三是加强河道官员的离任责任制。 “凡承担某段河道监修之某官,一年决口,连坐革职之,罚金”。 “半年决口,宜充军,罚二倍金”。 “三月决口,臣以为宜处斩,罚四倍金。” 贾琮这一条是十分毒辣、决绝! 离任责任制已实行多年,但是没有这么狠。 贾琮认为只有这一条彻底贯彻落实,才能真真正正地做到黄河大修。 不然最后都是豆腐渣工程,靠官员自觉是不可能的。 妙玉都看得暗赞,相比贾琮,皇帝更会信任刘知远! 但是相比鲁廉宪,皇帝更会信任贾琮。 御史与绣衣卫一样,直接对皇帝负责。 此条通过的成功率很大。 这些事情。 一份奏折是说不完的,贾琮连续写了八份。 其中一份提到了河道官员分级分层管理与河兵制。 河道官员分级分层,简而言之是设立道、汛、厅! 各司其职。 比如在三省设立大的山东道、江苏道、河南道。 里面再分层分级,比如江苏这里淮安厅清河汛。 为的是加强应急措施和应急效率。 河兵制也是为应急考虑,从河工中选拔出色的人常驻河道! 尽量避免救治不力和国家财产损失。 最后一份写到开中河。 把一百八十里运河从黄河河道分出来。 这一项鲁廉宪也是同样上奏的,贾琮说这样“则淮扬国泰民安矣! 水患弥矣,滔天之恩泽被百世千年矣。 尧舜贤明之君当不重之.......” 写完后。 贾琮在开头题上“上淮安治河八疏”。 再传交驿站,六百里加急,报给京师。 “说千道万,就是因为财力不够。 倘朝廷能在此下五百万,黄河焉能不治?” 奏折交给伍三哥传去驿站,妙玉捧了一本《淮安府志》看! 风土人情一项,贾琮基本不管,就让这个女秘书代写了。 “那是你想得简单,看我写了那么多。 它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了,就算再拨款。 也不能妄想一次性解决。” 贾琮与前几任御史没有交接,好像之前就直接调走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