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子时二刻。 五伯弓箭手上阵迎敌,三伯、四伯弓箭手后撤至安全地带休整。 李凌撤四伯编号,所剩士卒悉数编入三伯。 子时三刻。 重编后的一伯、二伯再度上阵杀敌。 六伯、九伯、十伯后撤至安全地带休整。 李凌撤九伯、十伯编号,所剩士卒全部编入六伯。 与此同时。 中军曲长田正良率五百兵马来援。 七伯、九伯、十伯、十二伯旌旗再度有主。 子时五刻。 匈奴攻势见缓,因有溃败之象。 李凌当即组织兵马前压攻敌。 子时七刻。 匈奴兵败如山倒。 李凌下令各伯追敌五百步。 待众将士追敌至五百步后。 李凌遂下令鸣金收兵。 然新编第七伯、第十二伯、第十四伯以及第十六伯伯长枉顾军令。 率兵继续追杀。 后遭匈奴埋伏,死伤大半,溃散一片。 匈奴伏兵追溃兵至防线前。 欲借四伯溃兵之势彻底跨过东南防线。 李凌果断下令弓箭手齐射。 第七伯、第十二伯、第十四伯以及第十六伯残军连同四百余匈奴精锐悉数死于箭矢之下。 丑时初刻。 匈奴眼见无法攻破防线,遂鸣金收兵再度退至东南防线三里外。 丑时二刻。 各伯上报伤亡。 李凌部一千三百余将士于此战中减员四百余人。 师元格部五百将士于此战减员近三百人。 田正良部五百将士于此战减员两百余人。 丑时三刻。 李凌重编军伍,撤第十五伯、第十六伯、第十七伯番号。 至此。 鸣狐山东南防线渐归夜色。 与此同时。 鸣狐山西北防线告急。 横野将军梁忠义马革裹尸。 其部千名士卒减员过半。 赵王麾下大将林贺云身中十七箭。 其部士卒仅剩三百余人。 李光利闻讯急调中军千名士卒增援。 另自俞亚夫部、庄三喜部各抽调五百士卒驰援。 丑时四刻至五刻。 李光利部、俞亚夫部、庄三喜部援兵陆续赶至西北防线。 丑时七刻。 在李光利部、俞亚夫部、庄三喜部的顽强抵抗下,匈奴渐显露颓势。 李光利闻讯自公羊路部抽调一千士卒驰援西北防线。 寅时二刻。 匈奴溃败而退。 周军掩杀六百步后鸣金收兵。 寅时五刻,战火彻停。 与此同时各部伤亡陆续上禀中军。 此战过后。 赵王麾下林贺云部名存实亡。 仅余林贺云亲卫百余人,余者全部战死。 大将林贺云虽身中十七箭,但因甲胄在身并无大碍。 代王麾下俞亚夫部在历经一昼夜血战后减员千二百人。 其部重编为十三满编伯。 辽王麾下公羊路部在历经一昼夜血战后,减员近千人。 其部重编为三曲,共十五个满编伯。 汉王麾下庄三喜部在历经一昼夜血战后,减员千三百人。 其部重编为十二个满编伯。 司马大将军李光利部增援西北防线共计两千兵马,血战过后近八百人魂归故里。 李光利调怀远将军陈志峰重整兵马,坐镇西北防线。 征北将军李凌部在历经一昼夜血战后,减员四百余人。 中军增援东南防线的一千兵马血战过后,减员近六百人。 据不完全统计。 此战过后。 鸣狐山周军减员约六千三百人。 可战之兵余七千七百人。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