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自从前几年学校停课后,半大的孩子都没正式读过书,只是在扫盲班随意学了几个字。 9岁10岁才开蒙识字的不在少数。农村老师教孩子,并不像后世的小学分级分班。 梁家村的小学就一间大屋子,所有学生都在一个班。 老师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进度,分别教育。等语文、数学书都学完了,就算小学毕业。 毕业没有毕业证,老师说毕业,在村里开个证明就算毕业证。 初中只有去镇上才能读,村里能去的孩子寥寥无几。 很快,9413便从一堆资料中找到了重点。村里学生出去读书的费用,都是靠全村人先帮着凑出来,这笔钱由学生的父母家人再慢慢还。 董建业婚后当了一年村小学老师,第二年推荐上了工农兵大学,全村一起凑了100块钱和50个蛋。 鸡蛋不用还,钱必须记账,家家户户都困难,每一块钱都是硬从乡亲们嘴里省出来的。 9413勾了重点,董拿走的100块钱,是梁家负责还的。 董读大学三年都没有回来,梁家人并不在意,以前读书人出去十年八年才回来是常有的事。 9413心中默默记下了这一点,农村的风俗,夫妻没有联系不代表已经离婚。 梁家人叫董建业在学校吃饱吃好,别在吃上省钱,也别把钱在路费上。 董理所当然不愿钱在回梁家村的路费上。村里路那么难走,条件那么艰苦,谁出去了还想回来? 学校放假他就回自己家,或者去同学家玩。时间久了,他就更不想回梁家村。觉得梁家村是他的噩梦,回想一次,就提醒着他堂堂大学生配了个文盲。 9413接着划重点:除了村里人凑的100块,梁家把所有的积蓄给了董建业买收音机,钱不够,还找亲戚借了些钱。 梁家欠债太多,迟迟未还清,更没有余钱给梁引弟去董读书的大学探亲。 梁也不识几个字,自己写不了信,开始是找别人代笔,说来说去就是家里好,你保重。 再之后为了省邮票,也因为无话可说,便不再通信了。 9413总结了一下:村里民风淳朴,此时还没有离婚的概念,董是梁家女婿,村里人都以为他读完书,上班赚了工资以后才会风风光光的回来。 剧情里梁家爸爸说过:“以前出去读书的村民,哪怕十几二十年没有音信,衣锦还乡时就是全村人的光荣”。 在乡亲们的意识里,外出的人,根在这,家在这,走多远,离多久都会回来,能有什么不放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