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大运河-《我在西周当国君》
第(2/3)页
“比想象中的容易么?”
听到这话,商离不由微微一笑。
当然容易了,这条路线可是他实地考察之后,选取的最佳挖掘路线,一路上那真的是湖泊遍地,水网密布,挖起运河来能不轻松吗?
没错,运河。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商离最终还是下令开凿联通长江与淮河的大运河。
虽说如今的宜国已经掌握海船技术,看上去不太依赖大运河了,但是商离心中清楚,运河对于宜国来说依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原因很简单,海运虽好,却只能恩泽沿海地区,是没有办法像运河这样将广大的内陆区域给串联起来的。
在商离的构想之中,北起淮河,南至绍兴宁波,这么一大块广阔的区域,都将是将来宜朝的核心王畿。
在这块王畿之中,长江以南的江东地区由于水网密布,天然就是一块统一的经济板块。哪怕商离不在这里花费太多的精力,随着时间的发展,这里也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至于出现分离主义。
但是江北到淮河的这片区域不同,由于长江与淮河之间没有天然的水道联通,因此这两块区域天然就是相互独立的。如果商离不能人为地将其串联起来的话,哪怕将来他能够利用中央的权威将其强行和江东板块捏合在一起,其统治成本也必然是极其高昂的。
诚然,以宜国如今的航海技术,中央朝廷大可以走海路,将江东的物资货物运输到淮河流域去,但问题是这种做法只能单纯地接触淮河两岸和中央的隔阂,至于江淮之间那一大片广阔的、与江淮都没有水路联通的区域,就会直接被开除“宜籍”,排除在这个循坏系统之外。
明明身处王畿之内,却无法融入王畿的经济循坏。日积月累之下,这里必然会成为将来宜国的巨大隐患。为了消除这个隐患,同时也是为了带动这片区域的经济发展,商离最终还是做出了开凿大运河的决定,下令调集全国的人力,前往江北挖土。
而与历史上吴国开凿的邗沟不同的是,这次宜国开凿的大运河的位置要更加靠近内陆一些。简而言之,就是挖一条从南京出发,以高邮湖片区为中转站,而后北上,连入洪泽湖片区,接入淮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