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大约半小时,一位戴眼睛的人开了门走了进来,从外表气质判断,这个人极有可能就是要接见他的人。 周道点点头,欠了下身。 进来的正是中夏日报编辑部主任杨阳。 见周道向自己致意,杨阳略感意外,因为刚刚他去大门口接了另一位通讯员,也就是另一个《买茓记》的作者。那位作者行为拘谨,在太阳的曝晒下被大爷挡在大门外。 而眼前的周道,看起来不慌不忙,处理事情有礼有节,似乎胸有成竹。 同为宛都地区的青年农民,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你就是周道吧。”杨阳放下茶杯,凝神看着周道。 “杨主任好,我是周道。很高兴能见到您,我们通过电话的。”周道语气平和。 杨阳:“??” 这话不是该我说的吗? 眼前的年轻人与刚刚见过的那位天壤之别,一个木讷腼腆,一个油嘴滑舌。杨阳是军旅出身,曾做过三年政治思想工作,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年轻士兵。根据经验,后者看似回答流利,可能问题嫌疑更大。 “周道同志,你认识一个叫谭成的通讯员吗?” 谭成?周道内心一紧,《买茓记》的原作者,难道这次穿帮了? 不对,如果真有问题,报纸上就会立即发布纠错声明,他可能就不会安生的坐在这里了。 他很快冷静下来。 “杨主任,我今年刚刚高中毕业,没有参加过县里的通讯员学习班学习,所以除我自己之外,一个通讯员都不认识。” 杨阳点点头,这个回答和刚刚谭成回答的一样。 当然,虽然两个人都说互不认识,但为何两个人所写的通讯近似度非常高? 杨阳发动编辑部的同事查阅十年内几乎所有的公开报纸、杂志,均没有看到有发表过《买茓记》这篇通讯,这说明这两个人都不是通过公开出版物抄袭,甚至连借鉴的可能都没有。 “周道同学,你能介绍一下为什么会写这篇通讯吗?” 既然对方没有展示证据,说明事件还没有那么糟,周道笑道:“我记得杨主任在电话里已问过这个问题,要不要我再重复说一遍?” 看似语气平和,实则柔中带刚。 杨阳摘下眼睛,哈了口气,用眼镜布擦了擦镜片,眼光冷冷的注视着杨阳。 周道没有近视过,但他知道有视力障碍的人,离开了眼镜,可能目光仅仅是代表了一种态度。 杨阳阅人无数,他戴上眼镜,收敛了目光,淡淡道:“嗯,这个问题我们讨论过。我感兴趣的是,周道同学用如此娴熟的笔法写出这篇出色的通讯,你一定对新闻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吧!”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