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一次,我决定做一个文史类的专题,专题题目是: 《宛都楚长城,中国最早的长城》。” “什么?” 所有人都没听明白,这周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长城不是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吗? 不是秦始皇出动50万士卒去修的那个吗? 虽说这个人数可能造假,也或者不是秦始皇造假,而是刘安瞎忽悠,他那个《淮南子》就跟说书人的脚本一样喜欢耸人听闻,但是…… 那个被传说中的孟姜女哭倒了的长城,啥时候多出了个祖宗……楚长城? 你这义务教育学的是哪本教材? “周道,我感觉你也没喝多吧,知道你最近没有时间做方案,但你也不能因为跟我们组比瞎胡扯啊对不对,什么楚长城,没听说过。” 孙广胜逮着机会,岂能放过? 众人也觉得不可思议,大家互看一眼,没有说话。 他们只是旁观者,要的是下一步解释。 他们和孙广胜目的不同,他们和周道的关系都是“清白”的,没有被坑的体会。 周道当然不是胡扯的,他其实很早都想过做一个这样的专题,只是时机不成熟,把这个想法搁置下来了。 这次被孙广胜一刺激,周道几乎是应激反应地想到这个预备方案…… 因为再过二十年,宛都楚长城将成为一个热门文化事件。 作为重生者,周道理所当然的想提前用镜头揭示宛都辖区楚长城的秘密。 上一世,周道就对宛都楚长城感兴趣,但那时他为生计疲于奔命,仅限于网上冲浪式的了解一下而已,这一世有了手中的镜头和笔,他倒真想提前挖掘一下宛都的楚文化遗存。 周道看了一眼孙广胜: “孙老师,我听说文化人需要文史通读,不知道你对史有没有了解。” 孙广胜听周道这么一说,谨慎起来,反问道:“你懂?你说说你懂什么?” 周道没理他。 目光看向张凯,道:“《地理志》上曾载,宛都郡,‘……有长城,号曰方城’。 我相信各位若游过宛都各县,应当见过不少由石块筑成的人工建筑,虽简单粗暴,但逢山过岭,蜿蜒数百十里,我怀疑那就是史书记载的楚长城。” 张凯眼睛一亮,“你说的我有印象,但如何认定那就是楚长城呢?” 周道胸有成竹,“既然张主任也见过那些石头建筑遗迹,那就好办了,我们请宛都考古专家和我们一起,对这些遗迹进行考察,全程跟进,这样录制的专题更有生活气息,更真实,观众一定喜欢看。 更主要的,如果由我们专题部带头揭开这个千古谜团,对我们专题部,甚至对宛都电视台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后世大华总台曾有一个《地理大华国》节目,用的就是这种先设疑点,然而用镜头一步步揭示真相的拍摄方式。 拍摄组往往疑点重重,困惑不解时,恰巧“偶遇”个专家,包里装个小锤子,敲敲石头,解释说这是层属于白垩季、那层属于寒武纪…… 虽然周道对大华总台的晚会节目颇有微词,觉得越来越缺乏创意,但对这个《地理大华国》很感兴趣,错过了播出时间还要抽空回看一遍。 …… 听起来这个思路不错。 除了孙广胜,大家都被周道这一番描述吸引。 张凯沉思片刻,“我觉得这事能成,这个专题要调动市文物局的专家…… 我明日上报台领导,由台里出证明协调。如果考证为真,那将是宛都考古界甚至大华国考古界的一颗重型炸弹,你周道就是引爆这颗炸弹的点火人! 来,我们共同干一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