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李德裕执政多年,位重功高,时人闻其罢相,无不惊骇,同年九月,李德裕又被免去同平章事的职衔,贬为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 大中元年宰相白敏中、崔铉指使党羽李咸,检举李德裕辅政时的过失,李德裕因此被贬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事务。 后来,白敏中又指使前永宁县尉吴汝纳进京诉冤,称李绅诬奏其弟吴湘赃罪,李德裕枉法附会李绅,致使吴湘冤死。唐宣宗命复审此案,李德裕再贬潮州司马。 大中二年李德裕从洛阳由水路南行,赶赴潮州。当他到达潮阳后,又贬崖州司户参军,次年李德裕在崖州病逝,终年六十三岁。 咸通元年右拾遗刘邺上奏唐懿宗,称赞李德裕辅政时的功勋,请求对他加以追赠,唐懿宗遂恢复李德裕太子少保、卫国公的官爵,并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 牛李党争是中唐时期牛党、李党两派士大夫进行的朋党之争,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宪宗时期开始,到宣宗时期才结束,前后将近四十年。 《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牛党领袖是牛僧孺、李宗闵和李逢吉,而李党的领袖则是李德裕、裴度和李绅。 唐宪宗年间,举人牛僧孺、李宗闵在科考时批评朝政,考官认为二人符合选择条件,便把他们推荐给宪宗。 宰相李吉甫得知,认为牛李二人揭露他的短处,便在宪宗面前哭诉,称二人与考官有私人关系,宪宗遂将考官降职,牛李二人也未得到提拔。 不料朝野哗然,争相为牛僧孺等人叫屈,谴责李吉甫嫉贤妒能,宪宗只得将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另任宰相。 朝臣从此分为两个对立派,这就是牛李党争的开端,但当时李德裕、牛僧孺尚未进入朝廷供职,所以派系斗争色彩尚不浓厚。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