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铁料-《战辽东》
第(2/3)页
楚凡临走时,一再交代陈尚仁,让他每天都要抽点时间去教孩子们发蒙――也就是传统的《三字经》、《百家姓》等等。
可陈尚仁毕竟是整个基地的总管。事无大小都得管,哪里有时间去教书?好在三天前他的家人终于被接到了岛上,他大儿子陈忠耕今年二十七岁,虽然还是个白身,却也是一路苦读过来的,陈尚仁便让他进了小学堂,专门教孩子们传统蒙学。
家人到了身边,陈尚仁心里更踏实。干劲儿也更足了。
可他光干劲足没用,好些问题不是他就能决定的。
现在牛岛最大的问题便是铁料不足!
这个时代的铁料。简直就相当于后世的军火!大明朝廷对于其他也还罢了,铁料和粮食盯得极紧,生怕有人偷运到辽东鞑子那里――这船一出海天知道最终在哪儿下货。
所以首先是生熟铁料很难弄到,尤其是大宗货物;这就造成了供不应求、价格奇高的现状。
六大家在闽浙两广一带的关系倒也是盘根错节,每年暗地里也有几万斤生熟铁料的出货量,可全被倭国高价吃下了――倭国本生不产铁。所以对铁料的需求量非常大。
上次楚凡以准姑爷的身份,和李国助他们磨叽了半天,才弄回来两千多斤铁料――当然已经全部被王登海变成各个型号的钢材了。
现在陈尚仁向李国助写了好几封求购铁料的信,均被对方已各种方式婉拒了――这也难怪,六大家和倭国的生意做了这么些年。像铁料这种高利润的货物那是轻易不会转换门庭,更何况这个时代的商人,信誉看得相当重。
没铁料,陈尚仁可就抓瞎了。这牛岛基地的建设到处都要用到铁,更别说随着燧发鲁密铳的定型,唐吉牛他们马上就要开始着手批量生产了――一根鲁密铳管,至少得消耗十来斤刀身钢,而一斤刀身钢至少得消耗生熟铁料两三斤!
陈尚仁粗略估算了一下,到年底,尚需至少一万斤铁料,才能保证牛岛基地最基本的建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