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蒙学-《大雍一小兵》
第(2/3)页
王镡不置可否,说道:「可与獯鬻人商议,准他们在长安城内设獯鬻国驿馆,以便日后再议此事。」
于克志拜道:「臣遵旨。」
这时,王镡侧目看向王栩。后者遂把两本奏章送下去给诸臣传视,政事堂的官员是见过
奏章的,但武将们一般看不到奏章,现在才能见着。
王镡道:「这两本奏章,一本是户部尚书甄葆所奏「钱荒论」,一本是翰林院学士所奏「戒奢论」。今日诸公都可以评论一二。」
下面的诸臣有人早已看过了,但没人急着吭声。说是评论,可在议政阁上的言论都会被视作主张,人们比较谨慎。
翰林院学士的言论,一是劝农轻商,轻徭薄赋,倡导俭朴之风;二是精兵简政,特别要裁减军队的数量,削减禁军军饷和赏赐,因为现在的军队消耗了大量财政。这些主张的目的是与民休养生息。
他认为钱财珍宝,在百姓饥饿时不能饱腹,在寒冷时不能保暖,只会带来奢侈之风,加重盘剥、骄奢Yin逸。而只有耕织,充实仓廪,才是国家强盛、百姓富庶的王道。
这言论乍听起来很有道理,颇为符合传统理念。王镡也觉得,金银铜钱确实不能当饭吃。
但是实际主持着户部和军需调运的甄葆,却主张完全相反的言论。甄葆极力上书要增铸铜钱,并非为了国库收入,因为铸钱是亏本买卖,他的理由是从朝廷到地方,到处都在闹钱荒,已经非常影响正常的收支和交易。
钱荒这事儿从秦末以来并不稀罕,各国都面临的问题。当年雍国实在没钱赏赐禁军,已经拿铁来铸铁钱了。
甄葆的言论从他组织几次大战军需调运的经验出发,除了军粮,别的军需都需要现钱来开支,否则就很不好就地征调,或者让商人运输,雍国时期有利用盐商运军粮的法子,此时已经败坏;除非用强征的手段,但如此法子也不方便,一则容易引起反抗,二则会浪费大部分财物,百姓们还会把官军急需的物资藏起来。
而朝廷的两税,夏秋两季田税、商税,都以实物为主,因为农户和商贾都缺现钱;这些实物因为比较笨重,一般都是就地建立府库来存放。而开支时除了满足本地官府需要,便是通过户部就近来转运调运。
朝廷收了很多税,但是没法从各地调集起来、送去前线开销,东西太多太重。如果有现钱便不同了,可以就近向民间购买物资。
最消耗现钱的是军队的军饷和赏赐,总不能从木材商那里收了一堆木柴,便赏将士一屋子的木头罢?
终于有人率先表明主张了!
首先站出来的是全部禁军大将,他们一致反对翰林院学士的「蠢话」。很简单,居然要削减军队开支?!
连乌逻也忍不住吼道:「兄弟们刚刚从战阵上下来,文官就在后面算计咱们了!」
有文官道:「养兵是为了保土安民,大唐将士又不屯田耕地,国库大半都耗在了军队里面,不堪重负,如何与民生息?」
郎泽卿也没有脱离武将们的立场,捋着大胡子道:「将士们不是佃户,若长于耕田,如何能长于战阵?大唐军士,不能像乞丐一样穿得破破烂烂,吃糠咽菜。」
「开国公这话便是昧着良心说了,一个营将的军饷赏赐比一个太守还多,将士若叫吃糠咽菜,咱们岂不是要讨饭啦!」
王镡什么也没说,只是坐在那里由得大臣们争议,他要等到最后看看情况才表态,因为他的话就是圣旨。王瀚时不时转头,用好奇的眼睛看着自己的爹。王镡并不教他们,他觉得这些作风是言传身教,自己怎么做,时间一长孩子能学着。
刘抟起身拜道:「臣支持甄尚书的主张。钱荒于国于民皆不利。有粮者,或缺衣;有粮又有衣者,若无欲求之物,可能不会把衣裳换给有粮者,但可以把多余的卖钱。世上缺钱,万物皆不能通有无,仓廪实者,则不耕,如经脉堵塞。」.
就在这时,王镡开口道:「通货紧缩。」
众人不解,但隐约能猜到这个词大概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