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岛崎胜太-《浪在江户那些年》


    第(2/3)页

    当然,随着江户经济繁荣,町人们发现没有苗字十分不方面,毕竟两家工匠或商户,可能你叫某某郎,我也叫某某郎;他叫某某介,你也叫某某介,这十分不好区分,于是町人们开始把自己店铺的名称冠在名字前,以做出区分,起到准苗字的功能,被称作“屋号”。

    比如说光枝的BOSS,河西屋的利兵卫老板,在交际中可以自称河西利兵卫,对于这种变通,幕府一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通称”和“名讳”的区分,对于天朝人来说有些懵逼,前者多取“接地气”的岛国风名字,用于日常称呼;后者多取文雅的汉字,用于行文和官方用途,这个区别在后世岛国已经不存在。

    对于平民来说,他们一般只有通称。明治以后,姓名规则有官方规范,通称大范围替代了名讳,人们不再有区别。

    回到“近藤勇”和“土方岁三”两人身上,“勇”和“岁三”都是通称,而非两人的名讳,前者正式名实际上是“近藤+勇+昌宜”,即近藤昌宜;后者因新选组晋身武士后,正式名是“土方+岁三+义丰”,即土方义丰。

    不过,随着明治以后“苗字+通称”的姓名格式被官方确定,“近藤勇”和“土方岁三”的叫法让人觉得理所应当起来,甚至很多岛国人也分不太清古人的正式名了。

    至于局长大人现在为什么自称“岛崎胜太昌宜”……其实就是这货觉得叫胜太不够霸气,自己改了通称。

    类似的,还有一个名叫心太的孩子,被会“飞天御剑流”的师傅改名为剑心。

    “其实我不是武士出身啦!”

    此时,一群人已经坐在了和果子店里吃着团子。

    岛崎胜太说是要感谢太一,请太一三人吃东西,不好推却下,于是六人慢慢挤在店里的桌前。

    跟在岛崎胜太身边地也是个名人,自称冲田宗次郎,对于这个后世盛传地天才少年,太一也很是打量了一翻。

    “我和这个家伙,都是多摩郡出身,”岛崎胜太指了指正在撕咬糯米团子的岁三,说道,“后来‘试卫馆’的近藤周助师傅,啊不是,就是我现在的父亲大人,招收农人学习剑道用于防卫山贼,因此结缘。父亲大人没有子嗣,因为我剑道尚可,就很幸运地选中作为嗣子,这样才成为了武士。”

    “胜太先生的苗字不是‘岛崎’吗,”光枝历来不怕生的性子,率先发文道。

    “岛崎家是近藤家的宗家啦,所以身份先落到了宗家。”岛崎胜太解释道。
    第(2/3)页